团队介绍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团队介绍» 研究团队

免疫与微生物系团队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团队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由原基础医学院医学病原学系划拨至生命科学学院,其由建校初期成立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及之后成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免疫室合并组建,赵琳、薄小泉、柳忠婉、周勇、邱全瑛、顾立刚等老一辈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系属于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是“211”重点建设项目,为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本系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微生物与免疫三级实验室。团队共9人,其中有2名教授/研究员、5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名讲师/助理研究员。                        

    教学方面主要承担医学专业的主干课《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还有5门相关课程,开课的专业涉及几乎全校所有专业,如: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针灸推拿专业、护理专业、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生物制药专业等。此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4门免疫学的相关课程。近十年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 5部。2015年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

                 
    科研方面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开展中医基本理论相关病机、证候、治则、药理和药效评价研究,并深入研究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理论和方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以及进行成果转化。 近10年承担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1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10篇。培养博士20人,硕士60人。

主要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肺炎及其机制研究:主要研究病毒性肺炎的发病机制、中药对病毒性肺炎的防治及免疫调节作用。基于中医理论对病毒性肺炎的认识以及中医临床治疗的经验,研究毒损肺络、截断疗法、肺胃同治等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及相应方剂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对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在机制方面重点研究中药通过调节固有免疫抑制炎症级联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的分子机制;基于肠道菌群、黏膜免疫的器官之间病生理联系在病毒性疾病中的作用,探讨中医治法、中药经方及主要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
       2.中医药防治过敏性疾病及其机制研究:主要研究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的防治作用。借助于同源异基因小鼠以及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组织器官的区域免疫特性、肺肠菌群特点以及在过敏性疾病中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期丰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以及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内涵,同时揭示相应方剂及其主要成分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3.中药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中医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肿瘤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机制。近年重点从肠黏膜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肠黏膜炎症性细胞因子和调节性细胞因子、以及肠黏膜固有层Th17及Treg等角度研究中医经典方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实验室主要技术:
       1.中药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的相关实验技术:中药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效学实验室评价体系及机制研究技术、中药体内外抗菌实验及生物鉴定技术、中药体内外抗肿瘤实验技术。
       2.中药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各种免疫学技术,RT-PCR、荧光实时定量PCR、Western印迹杂交等技术,基因克隆和表达、RNA干扰技术等。
       3.病原生物感染及免疫相关疾病模型的制备:病原体感染动物模型、病毒感染细胞模型、细菌生物膜模型、过敏性哮喘动物模型、肿瘤模型、自身免疫病模型、免疫抑制模型、炎症反应模型等。

    1、与石家庄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多个中药新药研发项目,承担的主要工作为临床前药效学及毒理学研究。主要有:中药六类(2)新药麻龙定喘胶囊的开发;中药新药柴芩通淋片开发之药效毒理学试验研究;重肌灵片药效、毒理学试验研究;络痹通胶囊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连花急支/慢支干膏粉抗菌抗病毒实验研究等。
    2、与咸阳渭城区中医药研究所合作,承担“中药六类(2)新药“肠泰”(暂命名)开发”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