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活动

生命科学学院顺利举办“生命科学前沿论坛”系列学术报告第二十期

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前沿论坛”于2023年11月20日上午举办了2023年度第二期,总第20期。此次论坛,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到了俄亥俄大学医学院杨观虎教授做题为“电针镇痛、抗炎及促神经修复联合效应的机制研究”的精彩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院务项目负责人马文福教授和谭琰副研究员共同担任报告主持人。马文福教授代表学院,感谢杨观虎教授不远万里前来,为大家带来这次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也希望杨教授可以与学院更多团队建立联系,开展合作。现场聆听讲座的有来自生命科学学院及针灸推拿学院师生等。

 1700702675344046988.png

主讲人杨观虎教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日本金沢医科大学呼吸内科学博士,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疗中心呼吸生理学博士后。现为俄亥俄大学医学院临床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十一所医学院校的客座教授,温州医科大学中美联合针灸康复研究所美方所长,并担任世中联多个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美国络病学会会长。在美国俄亥俄州拥有两个中医诊所,担任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等多家SCI杂志特约审稿专家,《中国针灸》杂志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副主编。《Frontiers of Neuroscience 》等八个专刊客座主编,参与主编和编译了12中医和现代医学著作,并发表SCI为主的论文近100篇。

1700702714268047673.jpg 

首先,杨教授对其团队的研究做了背景介绍,神经病理性疼痛: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具有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临床特征。发病率较高,疼痛反复、持续发作,一般药物难以根治,长期服用引起许多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难题。而运用针灸治疗可达到镇痛效果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针灸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杨观虎教授研究团队使用脊神经结扎(SNL)和慢性收缩损伤(CCI)大鼠模型,对电针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实了以下机制:通过A2AR/cAMP/PKA信号通路改善神经元可塑性;抑制P2X7R表达;通过上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调节突触可塑性;并在CCI后调节miR-206-3p靶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同时,电针可能通过PD-L1来调节初级传入神经元的兴奋性,然后抑制MAPK信号通路,促进激活的M1型微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减少炎症反应,最终达到镇痛效果。miR-206-3p靶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同时,电针可能通过PD-L1来调节初级传入神经元的兴奋性,然后抑制MAPK信号通路,促进激活的M1型微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减少炎症反应,最终达到镇痛效果。杨教授一直未离开临床,并在讲座中多次强调,科学研究需要与临床相结合。

1700702744377035722.png 

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与杨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研究生对于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向杨教授进行了请教;现场参与互动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与杨教授进行一些科学问题探讨。本次论坛学术报告的顺利举办,使大家对于中医诊疗方法的分子生物机制解释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对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码中医”提供更多依据。

 

生命科学学院

2023年11月22日

(撰稿/供图:董倩倩;审稿:马文福、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