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基于办学定位与多交叉学科的背景,倡导“科教融合重创新”的教学理念。自学院成立以来,引进多名海外归国人员,依托中医生命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组建多支团队,提升科研水平能力。截止到2023年12月,已有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涌现。学院发表SCI研究文章48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文章32篇,EI收录文章2篇;中文核心论文451篇,第一单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生命科学学院总科研经费额达18323.7986万元。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66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1项并承担其中3项子课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课题1项;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2项,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1项,国自然区域联合基金2项,国自然集成项目子课题1项,国自然杰青项目1项,优青项目1项,面上项目20项,青年基金项目35项,国合项目1项;主持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子课题1项;科研经费总额达4217.06万元。承担省部、地市级科研项目21项,其中主持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1项;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1项;主持北京市朝阳区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1项;主持北自然青年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项目子项目2项;北京市科技新星交叉合作课题1项;北京市科委G20工程医药产业创新研发项目1项,北京是中医药管理局项目3项,科研经费总额达2256.4586万元。人才项目14项,其中岐黄学者1位,青年千人1位,青年拔尖人才1位,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项目2项,教育部引进人才专项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2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项目8项,科研经费额753万元;校级项目112项,其中“解码中医”协同攻关项目1项,“揭榜挂帅”项目14项,新教师启动基金及青年教师项目38项,研究生项目27项,杰出青年项目及团队项目6项,重点攻关项目8项,新奥奖励金项目2项,实验技术项目5项,科研管理与政策研究专项1项,成果转化项目2项,新冠项目1项,医工结合专项2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432万元;横向项目43项,其中合同额1项2000万,1项1000万,1项450万,经费额200-250万2项,经费额100-105万5项,3项80万,1项73万,经费额50-60万15项,其他经费额项目43项,科研经费总额达6241.88万元。学院基金挂靠单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院师生为项目负责人。
学院创办了“现代生命科学与中医药的对话”系列学术活动,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多方交流碰撞出交汇的火花。在中国深圳主办2018国际衰老研究峰会,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主办首届补充与整合医学前沿国际会议,都为学院的科教融合理念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秉承“崇德尚学、承古纳新”的教风,学院教师将科研内容融入教学,使学生更加近距离地了解科研;号召特聘教授走上讲台,开设小学期课程,拓展学生知识广度、深度;利用实验教学,提升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的能力,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关注;指导本科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课题训练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生命科学学院自评报告17点及积累的知识能力,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学中思考,在思中学习,二者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院教师指导我校大学生科研项目质量工程项目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荣获北京市挑战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举办第三届整合医学前沿国际会议暨建院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围绕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应用、中医药创新和前沿科技方向、多学科知识交叉创新进行研讨,建构新的疾病观和方法论,服务于人类健康和文明互鉴展开讨论。举办第四届整合医学前沿国际会议,大会聚焦于“融合赋能+,数创中医药”,围绕数字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应用等方向进行交流研讨。
举办“生科师生讲坛” “中医生命讲坛”、“青年创新沙龙” 、“生命科学前沿(云)论坛”、“国自然标书写作辅导”专题讲座等系列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近70场,邀请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行业专家线上或线下做学术报告,加强了科研人员交流,提升了学生科研思维、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获得学校师生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