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生命科学学院徐安龙教授团队和北京中医医院刘宝利教授团队合作发表高水平综述论文

       2021年10月29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安龙教授团队和北京中医医院刘宝利教授团队合作在免疫学领域高水平期刊Autoimmunity Reviews(Q1区)在线发表题为“Course monitoring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 Both autoantibodies and podocytes require multidimensional attention”的综述文章,该综述总结了近年来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对膜性肾病的自身抗原、自身免疫反应过程及足细胞损伤机制进行了梳理及总结。

1640055232604081714.png 

膜性肾病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是中医药在肾脏病治疗领域的优势病种之一。刘宝利教授研究团队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逐渐更新了对膜性肾病发病机制认识,在国际上提出了“肾外抗原暴露诱发自身抗体产生”,“持续炎症促进IgG亚型转换”等新学术观点。

2.png 

图片来源:Autoimmun. Rev. 2021. 102976

       膜性肾病是自身抗原-抗体介导的一种肾小球病理模式,目前已鉴定出10种自身抗原,不同抗原相关的膜性肾病具有不同的免疫及临床特征,这些自身抗原在肾脏外的不同组织也有表达,可分为跨膜型和分泌型两类。我们推测,在足细胞基底部和/或裂隙隔膜中表达可能是这些自身抗原的共同特征之一。膜性肾病的自身抗体是临床监测免疫活动的主要血清学指标,是膜性肾病的直接致病原因。膜性肾病自身抗原的形成可能存在不同的模式,表位构象变化、分子模拟及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膜性肾病自身抗原暴露的不同方式。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紊乱是膜性肾病自身抗体产生的重要原因。自身抗体通过结合抗原直接损伤足细胞,也可以通过补体活化途径间接损伤足细胞或因空间邻近性损伤足细胞裂隙隔膜蛋白而间接损伤足细胞,以多种方式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伤及蛋白尿。因此,膜性肾病的足细胞损伤状态评估也有助于对患者病情的临床评估。尿液检测是很好的无创动态监测方式,可通过检测尿液自身抗体及补体蛋白水平来反映足细胞免疫损伤的动态变化;还可通过检测尿足细胞衍生微粒、尿足细胞及尿蛋白分子量分布情况来反应肾脏损伤动态变化。该综述系统性地回顾了近年来膜性肾病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围绕自身抗体形成和足细胞损伤总结了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并基于此梳理了潜在的免疫失调及足细胞损伤的动态检测指标,为膜性肾病的临床检测和疗效评估提供了参考,也有助于促进膜性肾病中医药临床诊治精准化以及疗效机制的揭示。

1640055355720014984.jpg 

       Autoimmunity Reviews创刊于2002年,是国际高水平的免疫学杂志,该杂志发表免疫学领域专家撰写的关于自身免疫不同主题的高水平评论和指南。杂志文章涵盖自身免疫学的所有领域,涵盖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研究。在Clarivate Analytics最新发布的2020年期刊引用报告中,该杂志在162本免疫学期刊中位列第16,JCR Q1区。论文通讯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安龙教授和北京中医医院刘宝利教授,第一作者为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文斌和黄光瑞教授,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68997221002561

生命科学学院

2021年12月21日